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302醫(y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yī)學》上發(fā)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該項病理分析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chuàng)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尸檢。

王福生團隊在論文中表示,總體來說,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有一定致命性,病死率為2%。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組通過在患者死后穿刺獲取組織樣本,分析了一名死于新冠病毒嚴重感染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的病理特征。

論文作者強調,該研究符合中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的規(guī)定和赫爾辛基宣言,將有助于了解新冠肺炎發(fā)病機制,并改進這種疾病的臨床治療策略。

據悉,活檢樣本取自患者的肺、肝和心臟組織。組織學檢查顯示,患者雙側肺泡損傷伴細胞性纖維黏液樣滲出物。右肺可見明顯肺細胞脫落和透明膜形成,顯示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左肺組織表現(xiàn)為肺水腫伴透明膜形成,顯示患有早期ARDS。

雙肺可見間質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肺泡腔內可見多核合胞體細胞,胞核大,雙親性顆粒細胞質,核仁明顯,呈病毒性細胞病變樣改變。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核內或胞漿內病毒包涵體。

此外,該新冠肺炎患者的肝樣本顯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肝小葉和門靜脈活動,表明損傷可能由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引起。間質內有少量單核炎性細胞浸潤,但心臟組織無其他實質性損傷。

研究人員提出,X線片顯示患者肺炎進展迅速,左肺和右肺之間存在一些差異。

此外,患者肝組織顯示中度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小葉活動,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新冠病毒感染或藥物性肝損傷是病因。心臟組織未見明顯組織學改變,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

雖然不推薦常規(guī)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新冠肺炎,但研究組根據對肺水腫和肺透明膜形成的病理診斷,認為重癥患者應考慮及時、適當?shù)厥褂闷べ|類固醇和呼吸機支持,以防止ARDS的發(fā)生。

同時,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特征,這很可能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有關。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