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奧密克戎:它會是最后一個肆虐全球的新冠變體嗎?
在過去的 2021 年,全球新冠肺炎局勢依舊不容樂觀,Delta毒株繼續(xù)肆虐全球,累積確診病例不斷激增,至今已突破3億,死亡人數(shù)也早已超過500萬。對于嚴格執(zhí)行清零策略的中國而言,目前的防疫形式也不容樂觀,全國多個省市爆發(fā)小規(guī)模疫情,陜西地區(qū)每日新增病例一度突破三位數(shù),河南也達到了兩位數(shù)。
2022 年伊始,陜西、河南的疫情還未結(jié)束,天津又出現(xiàn)了我國首批奧密克戎本土病例。此輪天津疫情,最早發(fā)生于1月8日凌晨主動就診人員中確診的兩例本土病例,經(jīng)新冠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確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在隨后的大規(guī)模篩查中,又有 20 例新增確診病例。
(來源:央視網(wǎng))
此外,據(jù)河南安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辦公室最新消息,天津奧密克戎感染病例已擴散至安陽,經(jīng)河南省疾控中心對安陽市兩例本土患者病毒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fā)現(xiàn),這兩例患者與天津疫情屬于同一傳播鏈。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以及冬奧會的舉辦,國內(nèi)大量的人口流動勢必對中國疫情防控造成沖擊,而傳播能力更強的奧密克戎毒株在中國本土出現(xiàn),無疑會進一步增加疫情防控難度。因此,為了更好的防控新冠疫情,我們需要對奧密克戎變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奧密克戎的起源
2021年11月24日,南非報告了一種全新的新冠病毒變體B.1.1.529。11月2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召開緊急會議,將這一全新的變體列為關(guān)注變體,并將其命名為奧密克戎(Omicron)。隨后,奧密克戎開始在全球蔓延,取代了此前的Delta變體,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新冠變體。以全球發(fā)病數(shù)最高的美國為例,自12月1日首次發(fā)現(xiàn)奧密克戎病例以來,到 12月18日不到3周的時間里,每日新增感染病例中,奧密克戎感染占比已超過 70%。然而,雖然第一個奧密克戎感染病例確診于南非,但是實際上直到現(xiàn)在,科學家依舊不清楚這一變體是何時何地出現(xiàn)的。
(來源:Muaz Kory/Al Jazeera)
目前,關(guān)于奧密克戎的起源,科學家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一個感染了艾滋病或存在嚴重免疫缺陷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病毒無法被完全清除,因此得以在該患者體內(nèi)一代又一代的繁殖和進化,這一過程非常漫長可能超過了300天,最終導致了奧密克戎變體的出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范圍內(nèi)有數(shù)千萬艾滋病以及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免疫缺陷患者。因此,就這一理論而言,我們需要更好地保護存在免疫缺陷的人們,幫助其接種疫苗、提供治療,以免新冠病毒出現(xiàn)進一步變異。
第二種解釋認為,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相似,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毒,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同時,也在中間宿主,某種動物中生存繁衍,最終進化出奧密克戎變體。我們都知道,禽流感就是某一種流感病毒在動物體內(nèi)進行長時間的增殖和進化,變異出一種傳播能力非常強的變體,最終肆虐全球,感染無數(shù)患者。
雖然相比于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受到的關(guān)注度較低,但是目前也有研究支持第二種解釋的可能性。當然,目前科學家依舊不確定哪一種解釋更有可能。但毫無疑問,相比于第一種解釋,如果第二種解釋成立,那么人類面臨的新冠疫情防控壓力將會大大提升,或許未來真的會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
與此前的新冠變體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主要利用刺突蛋白感染人類細胞,同時免疫系統(tǒng)也通過識別刺突蛋白來消滅新冠病毒。而相比于Delta變體,奧密克戎變體刺突蛋白新增了35個基因突變,且這些突變與更有效地進入細胞,躲避免疫系統(tǒng)追殺以及增強感染性密切相關(guān)。因此,盡管目前有很多新的研究出現(xiàn),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奧密克戎變體的傳染性是Delta變體的2-3倍。同時,此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奧密克戎的預防能力也會降低。不過,疫苗依舊可以降低奧密克戎感染后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以輝瑞的疫苗為例,此前的研究表明,接種2劑疫苗可以降低70%的嚴重并發(fā)癥和住院治療,然而在實驗室中只能提供33%的感染保護。還有研究顯示,加強針可以將奧密克戎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降低75%。另一項未經(jīng)過同行評審的研究顯示,先前感染過新冠的患者,誘導產(chǎn)生的免疫力無法保護奧密克戎感染,但是接受至少一劑mRNA 疫苗的人依舊可以防止奧密克戎感染。
(來源:pixabay)
這也意味著,現(xiàn)有的疫苗體系雖然很難抵抗奧密克戎的沖擊,但是依舊可以避免高危人群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積極接種疫苗依舊非常必要。然而,就目前而言,奧密克戎相比于其他變體在感染后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的數(shù)據(jù)依舊非常有限。理論上來說,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與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 結(jié)合后,由另一種名為TMPRSS2的蛋白質(zhì)切割刺突蛋白后,病毒顆粒與細胞融合從而感染細胞;二是新冠病毒在于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結(jié)合后通過內(nèi)吞的形式進入細胞內(nèi),并通過組織蛋白酶突破囊泡,進入細胞質(zhì)從而感染細胞。
早期研究表明,TMPRSS2切割奧密克戎刺突蛋白的效率低于其他變體。同時,一些預印本發(fā)表的研究表明,化學藥物阻斷TMPRSS2可以抑制Alpha或Delta變體,但是不能抑制奧密克戎變體。相反,使用化學藥物抑制組織蛋白酶可以抑制奧密克戎而無法抑制Alpha或Delta變體。由于TMPRSS2在下呼吸道細胞更常見,因此部分專家認為奧密克戎感染對肺部的損傷相比于其他變體會更輕。
除了理論數(shù)據(jù),來自南非的一些病例報告也顯示,奧密克戎感染后的癥狀相比于 Delta變體更加輕微。然而,新冠病毒感染后疾病嚴重程度與患者年齡密切相關(guān),奧密克戎感染的有大部分是年輕人群,容易造成混淆。此外,有跡象表明,奧密克戎會因為引發(fā)發(fā)燒、嘔吐和腹瀉而導致嚴重脫水,且可能加劇糖尿病等其他潛在慢性疾病的嚴重程度。
總體而言,目前沒有證據(jù)表明奧密克戎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但不能簡單的認為其致病性較低。
奧密克戎會是最后一個肆虐全球的新冠變體嗎?
據(jù)牛津大學專注于病毒進化研究的Aris Katzourakis教授所說,奧密克戎可能不會是最后一個令人擔憂的新冠變體。畢竟,奧密克戎很早就從病毒譜中分離出來獨自進化,未來可能會出現(xiàn)更多的同時具備奧密克戎免疫逃逸和強大傳播能力的變體,且新變體的毒性或許會比奧密克戎更大。
(來源:pixabay)
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在追蹤兩個“感興趣的變體”和三個“正在監(jiān)測的變體”以及 Delta毒株的30個亞系。不過,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奧密克戎的出現(xiàn)對于群體免疫可能有一定的好處。畢竟疫苗的接種和自然感染讓數(shù)百萬人接觸到了早期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并對此形成免疫屏障。而奧密克戎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可能會進一步增強和擴大人體的免疫力,形成更強的免疫屏障,從而降低未來新變種的威脅。
參考資料:
[1]Abbasi J. Omicron Has Reached the US-Here’s What Infectious Disease Experts Know About the Variant. JAMA. 2021 Dec 28;326(24):2460-2462. doi: 10.1001/jama.2021.22619. PMID: 34870691 [2]Del Rio C, Omer SB, Malani PN. Winter of Omicron-The Evolving COVID-19 Pandemic. JAMA. 2021 Dec 22. doi: 10.1001/jama.2021.2431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935863
來源:學術(shù)頭條微信公眾號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