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鱗狀細胞癌(OSCC)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主要類型,惡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為50%,是一種多階段漸進惡變的惡性腫瘤,可從正常黏膜-癌前病變-癌演變而來,其中口腔白斑(OLK)是最常見的口腔癌前病變,口腔白斑惡變率可達11.7-23.1% [1,2]。因此,若能在癌前病變階段施加干預措施,則可有效預防口腔黏膜癌變,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來,以抗PD-1抗體為核心的免疫治療在全身多種腫瘤治療中取得重要進展,但在口腔鱗癌中應答率不到20%,提示存在其它免疫逃逸途徑[3]。因此,需要對口腔癌變進程中細胞類型和分布的動態(tài)變化進行全面的表征,尋找該進程中介導免疫逃逸的關鍵分子,為口腔鱗癌的治療提供新的靶點。

2022年8月16日,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的王智教授團隊以及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ICG)、生命科學學院的白凡教授團隊聯(lián)合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志發(fā)表題為TDO2+ myofibroblasts mediate immune suppression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采用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和體內(nèi)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TDO2+肌成纖維細胞是介導T細胞免疫抑制的關鍵細胞亞群。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該研究對13例口腔鱗癌組織、3例白斑組織和8例癌旁正常組織進行單細胞測序,并對T細胞進行了V(D)J測序,共獲得131702個高質(zhì)量細胞,最終定義了10個細胞亞群(圖1)。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1: 單細胞測序流程和主要細胞類型

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口腔癌變的進展,CD4+ T細胞中靜止及活化的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Tregs)、耗竭CD4+ T細胞占比逐漸升高;具有高增殖能力的過渡態(tài)CD4+T細胞主要分化為活化的Tregs以及耗竭CD4+ T細胞(圖2A-D)。此外,研究者發(fā)現(xiàn)CD8+ T細胞存在終末耗竭、過渡耗竭和前體耗竭CD8+ T細胞亞群,并且在癌旁-癌前病變-癌組織中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前體耗竭及過渡耗竭CD8+ T細胞均朝向終末耗竭方向分化(圖2E-H)。以上結果顯示在口腔癌變過程中CD4+及CD8+ T細胞均存在表型轉換,其中CD4+ T細胞主要轉換為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regs,而CD8+T細胞則轉換為耗竭表型。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2: 口腔癌變進程中CD4+/CD8+ T細胞的亞群分布和分化軌跡

為探究腫瘤微環(huán)境中基質(zhì)細胞是否可介導T細胞免疫抑制,研究者對基質(zhì)細胞進行聚類分群,發(fā)現(xiàn)基質(zhì)細胞中存在2群肌成纖維細胞亞群,兩個亞群均呈現(xiàn)在癌旁正常組織中缺失,在癌前病變和癌組織中逐漸增加的特征(圖3A-B)。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亞群(MF-C1-TDO2,高表達TDO2CXCL9)同時具有T細胞趨化和色氨酸代謝功能,而另一個亞群(MF-C2-ELN,高表達ELN)則具有基質(zhì)重塑功能(圖3C-G)。通過免疫熒光證實TDO2僅表達于癌組織的a-SMA+肌成纖維細胞中(圖3F),并且通過多色免疫組化(mIHC)染色證明其主要位于癌巢組織外圍(圖4A-D)。組織內(nèi)mIHC染色及體外高內(nèi)涵成像結果顯示該群TDO2+肌成纖維細胞具有較強的T細胞趨化功能(圖4E-H)。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3: 口腔癌變進程中肌成纖維細胞的亞群分布、功能差異和分化軌跡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4: TDO2+肌成纖維細胞在口腔癌中的空間分布和體外高內(nèi)涵成像結果

上述結果顯示TDO2+肌成纖維細胞位于癌巢外圍,并具有強烈的T細胞趨化功能,那么該群細胞是否介導T細胞免疫抑制呢?通過mIHC染色,研究者發(fā)現(xiàn)TDO2+肌成纖維細胞周圍富集更多的Tregs (Foxp3+CD4+)和耗竭 CD8+T 細胞(TIM-3+PD-1+ CD8+)。為進一步探究TDO2+肌成纖維細胞對T細胞的影響,研究者利用siRNA對口腔癌組織中分離的肌成纖維細胞進行TDO2基因敲低后,與CD4+/CD8+T細胞共培養(yǎng),結果顯示共培養(yǎng)體系中的Tregs和耗竭CD8+T細胞占比均降低,同時CD8+T細胞的殺傷功能增強。采用TDO2抑制劑LM10處理肌成纖維細胞可觀察到相似結果。此外,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腫瘤間質(zhì)中高豐度TDO2+肌成纖維細胞可提示口腔鱗癌患者預后較差(圖5)。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5: TDO2+肌成纖維細胞對CD4+/CD8+T細胞的抑制作用

研究結果證明,雖然TDO2+肌成纖維細胞具有較強的T細胞趨化功能,但是趨化而來的CD4+/CD8+T細胞出現(xiàn)明顯的免疫抑制狀態(tài),提示該群肌成纖維細胞可能在癌巢外圍構筑“陷阱”,通過TDO2催化的色氨酸代謝途徑,誘導T細胞免疫抑制,促進腫瘤免疫逃逸。該結果可部分解釋為何口腔黏膜惡變進程中雖然病損內(nèi)有大量T細胞浸潤,但仍出現(xiàn)PD-1治療抵抗的原因。

最后,研究者采用4NQO誘導小鼠口腔內(nèi)自發(fā)成瘤,并采用TDO2抑制劑LM10進行體內(nèi)治療,結果顯示TDO2抑制劑可有效阻止小鼠口腔黏膜白斑惡變(圖6)。此外,采用小鼠口腔癌細胞進行小鼠皮下成瘤,證實TDO2抑制劑聯(lián)合抗PD-1抗體在阻止口腔鱗癌進展中有更好的效果(圖7A-B),而在裸鼠身上TDO2抑制劑沒有發(fā)揮作用(圖7C-D),提示TDO2抑制劑介導的抗腫瘤反應呈T細胞依賴性。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7: TDO2抑制劑聯(lián)合抗PD-1抗體在阻止口腔鱗癌進展中有更好的效果

該研究系統(tǒng)描繪了口腔黏膜癌變進程中T細胞、髓系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以及基質(zhì)細胞的動態(tài)變化圖譜,并發(fā)現(xiàn)在口腔癌巢外周TDO2+肌成纖維細胞具有較強的T細胞趨化和抑制功能,通過實驗證明抑制該群肌成纖維細胞可有效促進抗腫瘤免疫反應。本研究為口腔鱗癌的免疫逃逸提出了新的機制,為阻斷口腔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靶點。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8: TDO2+肌成纖維細胞是介導口腔癌中T細胞免疫抑制的關鍵亞群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的王智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ICG)、生命科學學院白凡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BIOPIC、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胡思夢、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的盧渙滋博士、謝文強博士和王迪侃博士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課題得到了科技部重大專項、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fā)計劃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57649

參考文獻
1. Chi AC, et al. Oral cavity an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n update. CA Cancer J Clin.65(5), 401-421(2015).
2. Yardimci G, et al.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oral mucosa. World J Clin Cases. 2(12), 866-872(2014).
3. Schoenfeld JD, et al. Neoadjuvant nivolumab or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in untreated 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hase 2 open-labe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Oncol. 6(10), 1563-1570(2020).

白凡教授
北京大學JCI | 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口腔癌變關鍵調(diào)控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白凡,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ICG)、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兼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3年本科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2008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生物物理博士學位,2008-2011年間先后在牛津大學、日本大阪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白凡實驗室將綜合利用單分子熒光顯微成像技術、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研究與醫(yī)學臨床直接相關的前沿課題,包括:(1)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應用于癌癥病人外周血循環(huán)腫瘤細胞研究,探索癌癥轉移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及無創(chuàng)癌癥診斷、預后判斷、療效評價的臨床方法;(2)大樣本基因測序研究中國人群高發(fā)癌癥的基因突變特征,發(fā)掘引起癌癥表型轉化、轉移的關鍵驅動事件;(3)研究細菌行為、致病性,抗生素殺菌原理和細菌抗藥、耐藥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