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fā)雙重特異性T細胞,精準治療腦癌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家開發(fā)了一種新型免疫細胞技術,通過雙重特異性編程T細胞,成功針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NS)疾病展開治療。在小鼠實驗中,這些編程T細胞不僅有效攻擊了膠質母細胞瘤,還緩解了多發(fā)性硬化的炎癥。該技術即將進入針對人類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試驗。
技術核心:分子GPS和雙重特異性
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分子GPS”系統(tǒng),為T細胞提供了精確的“腦部郵政編碼”和“腫瘤街道地址”。首先,T細胞被裝配了一種敏感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定蛋白(如brevican)的受體,這種蛋白僅存在于腦組織中。隨后,當T細胞檢測到目標蛋白后,啟動基因編碼的治療性分子釋放機制。
例如,在對腦癌的治療中,科學家將T細胞編程為同時識別brevican和腦癌中特異性存在的兩種蛋白質。這種雙重確認機制確保了T細胞僅在腦部腫瘤附近啟動攻擊,從而避免了對身體其他部位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
實驗成果:針對腦癌與多發(fā)性硬化的突破性治療
-
膠質母細胞瘤治療
在小鼠實驗中,編程T細胞能夠高效定位腦部腫瘤,成功清除膠質母細胞瘤。研究表明,這些T細胞在腦部外部保持休眠狀態(tài),從而防止錯誤攻擊。在實驗的后期,科學家再次將腫瘤細胞植入腦部,剩余的免疫細胞仍能迅速找到并消滅新腫瘤,顯示出潛在的長期保護作用。 -
緩解多發(fā)性硬化
研究團隊還利用該技術工程化T細胞,使其釋放抗炎分子以治療小鼠模型中的多發(fā)性硬化。結果表明,這些細胞精準抵達炎癥部位,成功減輕了局部炎癥。
科學意義與未來展望
UCSF團隊的研究代表了細胞療法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的重要突破。腦癌等疾病因其治療難度大、手術風險高、藥物難以穿透血腦屏障而成為醫(yī)學難題。此次開發(fā)的技術不僅在膠質母細胞瘤中展示了顯著效果,還對其他腦部轉移癌(如乳腺癌腦轉移)表現(xiàn)出潛力。
此外,該技術還可以被用于治療其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包括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和免疫相關疾病。
研究負責人之一的岡田英穗(Hideho Okada)表示:“膠質母細胞瘤是最致命的癌癥之一,而這種方法為患者提供了一線生機。通過靶向腦部的精準治療技術,數(shù)百萬患者,包括癌癥、免疫疾病和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患者,未來有望從中受益。”
這項研究的詳細結果已發(fā)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文章標題為“Programming tissue-sensing T cells that deliver therapies to the brain”。
參考文獻: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4237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