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檢查點阻斷是腫瘤治療領域的革命性進展,但耐藥導致僅有一小部分癌癥患者對該療法有響應。在某些腫瘤中,癌細胞可阻止淋巴細胞的浸潤,且大部分浸潤性淋巴細胞功能為耗竭狀態(tài)。因此,如何促進淋巴細胞的浸潤以及扭轉(zhuǎn)淋巴細胞殺傷功能成為腫瘤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的關鍵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亞平團隊、復旦大學藥學院張志文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張翱團隊合作,設計并構(gòu)建了一種負載吉西他濱前藥的智能仿生遞藥系統(tǒng)(MNGs),用于提高瘤內(nèi)淋巴細胞的浸潤并進一步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的抗腫瘤效果。該研究成果于12月17日在線發(fā)表于ACS Nano。
  該研究設計合成了酸敏感兩親性聚合物(PEG-PDPA)以及酶敏感吉西他濱前藥(C14-Gem)并制備成膠束;通過巨噬細胞膜的覆蓋制備成MNGs。由于巨噬細胞膜的仿生特性,MNGs能夠在腫瘤部位蓄積并滲透進入腫瘤深部,提高腫瘤內(nèi)部淋巴細胞的浸潤以及免疫檢查點PD-L1表達,協(xié)同PD-L1單抗重新激活淋巴細胞的抗腫瘤殺傷功能。
  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MNGs單藥治療組相比,MNGs+PD-L1單抗聯(lián)合治療組可使耗竭狀態(tài)的CD3+CD8+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分別減少31.77%和30.63%,而干擾素-γ陽性亞型分別增加2.83倍和3.17倍。在多種腫瘤模型中產(chǎn)生可觀的治療效果。因此,MNGs為促進淋巴細胞的浸潤和協(xié)同PD-L1單抗恢復淋巴細胞腫瘤殺傷能力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上海藥物所等設計智能仿生遞藥系統(tǒng)改善腫瘤免疫治療-肽度TIMEDOO
MNGs的制備及協(xié)同PD-L1抗體提高抗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來源: 上海藥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