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沙龍聚焦基因-生命-人類-肽度TIMEDOO

?

3月11日下午,墨子沙龍新春首場報告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中國科學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仇子龍,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小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主持下,為600余名觀眾帶來精彩的科普報告,圍繞基因編輯、干細胞等大眾關心的科學問題展開探討,于細微之處探尋生命密碼。同時,有近25萬名觀眾通過網(wǎng)絡直播實時聆聽了本場報告。

“很多疾病由基因突變引起,能否修復基因突變成了治療這些疾病的關鍵。”仇子龍介紹,修復基因本是一件及其困難的事情,但近年來科學家發(fā)明的叫做CRISPR/Cas的基因編輯工具令這件困難的事變得可行。它來源于細菌對抗噬菌體的防御系統(tǒng),受其啟發(fā),人們開始于2012年發(fā)明基因編輯工具,并將其用于哺乳動物細胞定點基因的編輯。很快,這套工具不僅成為了基因科學家的必備武器,還有可能被用來修復基因突變、治療遺傳病。

仇子龍以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癥(DMD)和脊髓性肌肉萎縮癥(SMA)的研究和治療為例,展示了基因治療針對遺傳疾病發(fā)揮的驚人作用。

仇子龍團隊畢業(yè)的博士與中科大薛天教授合作,通過對基因突變的準確修復,修正了小鼠視網(wǎng)膜細胞基因突變,使小鼠的眼睛重獲光明,為相關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仇子龍表示,目前,很多過去認為的絕癥,相關臨床實驗正在進行,最近三到五年之內(nèi),大批的基因治療的藥物即將上市,有望幫助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病人。

章小清在報告中介紹,干細胞與萬千物種的生長、發(fā)育、繁衍、衰老息息相關,有些生物甚至用干細胞進行組織的再生。對人類來說,是否可以利用干細胞技術來進行生命的重現(xiàn)、衰老的延緩、或者組織、器官的替代治療呢?帶著這些問題,章小清帶來了一場有關干細胞研究的起源、發(fā)展、應用和思考的報告。

干細胞的發(fā)現(xiàn)起源于小鼠的畸胎瘤,科學家因此開始對干細胞進行研究。1981年,小鼠胚胎干細胞建成,17年后,人的胚胎干細胞才得以建立。此后,人們開始探索建立我們自身的干細胞,體細胞核移植技術、誘導多能干細胞、成體干細胞相繼實現(xiàn),都為干細胞的應用打下了基礎。

章小清表示,在針對腫瘤干細胞的靶向治療、細胞本質(zhì)的探索、疾病的模擬、轉基因動物的構建、細胞組織的再生等方面,干細胞研究都顯示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王立銘的報告從去年11月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起軒然大波開始,指出人類對于遺傳現(xiàn)象的探索從來都交織著光明與黑暗,科學和倫理因此緊密相連。

對于人類來說,基因決定人類形狀?;蛉毕輹е氯祟惛鞣N遺傳疾病。傳統(tǒng)的基因治療有一定局限,只能修補缺陷基因,但是對于一些由于基因上某些特定位點發(fā)生問題引發(fā)的病變束手無策。而得益于基因編輯的長足進步,人們開始可以對錯誤堿基進行剪切和編輯。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基因編輯應當被允許進入人類社會,用以消除鐮刀形貧血病等毀滅性疾病。但是,基因編輯的未來必然引發(fā)社會的廣泛討論。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角度來說基因編輯必定會為人類帶來福利,但是也不可避免為人類帶來健康和社會格局上的風險,值得科學家和公眾共同思考。

當天,3位科學家在圓桌論壇環(huán)節(jié)中就公眾關心的基因編輯和干細胞研究的倫理及應用問題展開探討。仇子龍認為,基因數(shù)據(jù)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建議個人妥善保管個人基因數(shù)據(jù),也呼吁建立相關法律,保障基因數(shù)據(jù)安全。王立銘回答了聽眾的問題:治療方法的選擇一定要綜合考量收益和風險。

據(jù)介紹,墨子沙龍于2016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發(fā)起,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以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為基地的公益科普論壇,旨在通過科普講壇、和科學家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專業(yè)的科學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