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不宜反復使用?小鼠試驗揭示:或有癌轉移風險-肽度TIMEDOO

圖片來源:Pixabay

食用油幾乎是所有烹飪中都會用到的食材。在現實生活中,食用油的反復使用情況并不少見,尤其是一些餐館飯店,當然也包括自家用油,特別是油炸食物后多余的油并不舍得浪費,從而被重復使用。

然而,食用油反復高溫處理后并不健康,甚至于可能有致癌危險。

近日,《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發(fā)表一篇最新文章,揭示了其中的關聯。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們以小鼠為模型發(fā)現,反復使用的食用油中含有的化合物,可能會引發(fā)基因表達改變,從而促進晚期乳腺癌惡化、轉移。

食用油不宜反復使用?小鼠試驗揭示:或有癌轉移風險-肽度TIMEDOO

DOI: 10.1158/1940-6207.CAPR-18-0220

“反復使用”的油有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構建了晚期乳腺癌小鼠模型,即將4T1乳腺癌細胞注入每只小鼠的脛骨中。4T1細胞被證實是一種侵襲性癌細胞,可以轉移至其他器官組織,包括肺部、肝臟和淋巴結。

首先,他們先用食用低脂油喂食小鼠,一周后小鼠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小鼠會繼續(xù)喂食未加熱過的新鮮大豆油;另一組小鼠在接下來的16周內食用反復高溫處理過的豆油。

結果發(fā)現,接種腫瘤細胞20天后,攝取重復油的小鼠脛骨中的原發(fā)性腫瘤的轉移性生長是對照組小鼠的4倍多。而且,進一步分析小鼠肺部時,他們發(fā)現,食用重復油的小鼠肺部轉移灶更多。

“肺部腫瘤數量是對照組的兩倍,且更具有侵入性?!眻F隊負責人、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yǎng)學教授William G. Helferich表示道。相反,對照組雖然同樣也會出現肺部轉移,但是這些轉移灶是非侵略性的,且擴散并不那么廣泛。

重復油“壞”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fā)現,相比于食用新鮮油的小鼠,反復油小鼠體內的肺部轉移腫瘤會更多地表達一種關鍵蛋白Ki-67,該蛋白與細胞增殖直接相關。

此外,這些小鼠肝臟中的基因表達模式也出現變化。當研究人員對其樣本進行RNA測序分析時發(fā)現,有445個基因表達量至少是對照組小鼠的兩倍,或者是低兩倍。這些基因與氧化應激、物質代謝過程有關。

在食用油的每次加熱過程中,其中的甘油三酯會被分解,游離脂肪酸會氧化,并釋放丙烯醛(一種具有致癌特性的有毒化合物)。隨著油脂的降解,其中的過氧化物因子會累積,從而引發(fā)營養(yǎng)和毒理問題。

癌癥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復發(fā),而大多數乳腺癌幸存者的血液中都含有休眠的腫瘤細胞。William G. Helferich認為,飲食會激活這些癌細胞,且會在不同組織中創(chuàng)造更利于腫瘤生長的環(huán)境。

所以,雖然這項研究基于動物試驗,但是依然值得我們注意,一旦后續(xù)人體試驗確實證實了兩者的關聯,那么在食用油的使用上切不可“舍不得”。

參考資料:

Study in mice examines impact of reused cooking oil on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Thermally Abused Frying Oil Potentiates Metastasis to Lung in a Murine Model of Late-Stage Breast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