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醫(yī)學大學發(fā)現(xiàn)KRAS突變結直腸癌治療新突破——EGFR通路或成關鍵靶點-肽度TIMEDOO

結直腸癌是全球癌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相當比例的患者攜帶KRAS基因突變,而這一突變長期以來被認為會導致靶向治療手段失效,尤其是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靶向藥物。然而,近日維也納醫(yī)學大學癌癥研究中心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卻挑戰(zhàn)了這一傳統(tǒng)認知,為KRAS突變型結直腸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研究第一作者Dana Krau?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EGFR在KRAS突變的結直腸腫瘤中依然發(fā)揮活躍作用——而且這種作用方式與此前的理解大不相同?!边@項發(fā)現(xiàn)推翻了長久以來“KRAS突變使EGFR靶向無效”的觀點,提示EGFR仍有潛力成為KRAS突變患者的治療靶點。

研究團隊利用“類器官”(tumor organoids)——一種來源于小鼠模型的結直腸癌微型腫瘤——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當EGFR被阻斷后,癌細胞的糖代謝和氨基酸代謝發(fā)生顯著改變,顯示出新的代謝弱點。同時,研究還觀察到腫瘤細胞體積縮小、Wnt信號通路激活及干細胞特征的出現(xiàn),提示腫瘤細胞在EGFR被抑制后進入了一種“替代性發(fā)育程序”。

令人矚目的是,名為Smoc2的基因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該基因調控了細胞代謝重編程及信號網絡的激活。研究人員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還發(fā)現(xiàn),一組與Smoc2相關的特定基因表達模式與KRAS突變結直腸癌患者的更長生存期顯著相關。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EGFR在KRAS突變腫瘤中的實際作用機制,也對目前臨床上普遍將此類患者排除在EGFR靶向治療之外的做法提出質疑。研究負責人、維也納醫(yī)學大學癌癥研究中心主任Maria Sibilia教授強調:“這項研究說明,在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面前,質疑傳統(tǒng)認知、探索新路徑是多么重要?!?/p>

盡管相關的臨床試驗尚未啟動,但研究結果已為未來開發(fā)聯(lián)合阻斷EGFR與KRAS的治療策略奠定了堅實基礎。KRAS突變型結直腸癌或許并不像人們以往認為的那樣“不可治療”。

參考文獻:Dana Krau? et al, EGFR controls transcriptional and metabolic rewiring in KRASG12D colorectal cancer,?EMBO Molecular Medicine?(2025).?DOI: 10.1038/s44321-025-00240-4

Journal information:?EMBO Molecular Medicine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