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研發(fā)“微旋取栓器”,有望大幅提升中風與血栓治療成功率
近日,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全新血栓清除技術——“微旋取栓器”(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其取栓成功率遠超現(xiàn)有技術,在動物實驗中對頑固血栓的首輪清除成功率高達90%。相關研究已發(fā)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
這項技術有望徹底改變包括缺血性中風、心梗、肺栓塞等血栓相關疾病的治療方式。
血栓治療亟需突破
在中風急救中,“時間就是大腦”。越早恢復腦部供血,存活的腦細胞越多,患者的預后也越好。但當前主流的取栓技術(如吸栓或網(wǎng)籃捕捉)首輪成功率僅約50%,約15%的病例甚至完全取栓失敗。
“在當前技術下,我們對某些頑固血栓的首輪成功率只有約11%。而微旋取栓器能將這一數(shù)字提升到90%。這幾乎是一個革命性的飛躍。”斯坦福放射學副教授、神經(jīng)介入影像主任Jeremy Heit表示。
“旋壓”原理讓血栓自我收縮
血栓的核心成分是纖維蛋白(fibrin),這種絲狀蛋白會纏繞紅細胞和雜質(zhì),形成粘稠的塊狀結構。傳統(tǒng)技術主要依靠強行拉扯或吸力將其移除,但往往會撕裂纖維蛋白,導致血栓碎片游走,引發(fā)新的堵塞。
而微旋取栓器的原理截然不同:研究團隊利用旋轉(zhuǎn)管道和局部負壓,在不破壞結構的前提下,對血栓施加壓縮與剪切雙重力,促使其“團縮”成緊密小球。
就像將一團散亂的棉絮放在掌心,邊壓邊轉(zhuǎn)動手掌,最終會揉成一個緊實的小球一樣,微旋取栓器通過旋轉(zhuǎn)吸力讓纖維蛋白收縮成極小的團塊,其體積可縮至原始的5%。紅細胞則被“釋放”,重新流入血液系統(tǒng),而收縮后的血栓團則被吸入設備,完整清除。
△斯坦福大學教師Jeremy J. Heit和Renee Zhao演示了如何使用真人大小的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模型插入毫米旋轉(zhuǎn)器。圖片來源:Aaron Kehoe
意外發(fā)現(xiàn),拓展?jié)摿V闊
有趣的是,微旋技術的靈感來自于趙蓉(Renee Zhao)教授在毫米機器人(millirobot)上的研究。原本設計用于微型機器人的推進結構,卻意外在實驗中顯示出吸附血栓的能力。
“第一次測試時,我們看到血栓顏色從紅變白,并迅速縮小,當時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壁w蓉教授說。
研究團隊隨后對該機制展開深入探索,并優(yōu)化了數(shù)百種結構版本,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微旋取栓器。他們也計劃開發(fā)可在體內(nèi)自由游動的無線版本,進一步拓展臨床應用。
除了取栓,趙蓉團隊還在嘗試利用該技術清除腎結石碎片,甚至探索醫(yī)學以外的應用可能。
目前,團隊已成立初創(chuàng)公司,從斯坦福獲得該技術的授權,并推進臨床試驗,希望盡快將該設備推向醫(yī)療一線。
“這不僅僅是取出血栓,更是主動地‘重塑’它,使其變得更易處理?!壁w蓉教授表示,“我們希望這項技術能盡早應用于臨床,真正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p>
參考文獻:Yilong Chang et al, 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Nature?(2025).?DOI: 10.1038/s41586-025-09049-0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